您好,欢迎您!

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背后折射出床位空置率高的难题

2017年12月19日

根据联合国对于老龄化社会的界定,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从这一标准,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则已大大超过这一比例。

据统计,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

而目前,尽管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全国养老机构的床位从六年前的230多万张增长到了目前的500多万张,但各地仍然普遍反映一床难求,而已建成的养老机构却存在着大量的空置床位。

全国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为何居高不下 ?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末全国各类提供住宿的养老服务机构3.4万个、养老床位551.4万张,入住的老人却只有288.7万人,养老床位空置率高达48%。

居高不下的床位空置率意味着大量的土地,财政资源被浪费,同时还扭曲了养老服务业的正常发展,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这是因为政府对养老服务业的投入日益增加,而老年人却没有因此受惠,城乡居民因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而引发的不安、焦虑情绪正在蔓延,这已经成为民生保障和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根据市场研究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盲目追求机构养老,不顾老年人的现实需求与消费偏好。从实际情况看,床位空置率高的养老机构,几乎都远离老年人长期居住地的郊区或乡村,背离了绝大多数老年人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社区环境的消费偏好。

二是部分养老机构异化成了房地产等商业开发项目。一些企业或私人投资者之所以瞄准养老服务业,并非真正出于提供养老服务的目的,实际上也并不依靠收住老人来获取收益,而是以养老机构之名获得廉价的土地等资源后另谋生财之道,根本不在乎床位是否空置。

三是政策导向存在偏差。增加养老床位数已成为一些地方发展养老服务业的“GDP”,各种政策资源偏向需用大量土地资源的养老机构,而忽视了立足社区并为居家老人服务的设施建设。

四是养老机构的付费机制让大多数老年人望而却步。目前,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支付能力有限,而机构养老的费用从一千多元到上万元不等,许多老年人及其家庭往往难以承受。

所以,当前各地养老床位空置率居高不下的实质,在于供求严重脱节、错位造成的结构失衡。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首先要从降低床位空置率开始,以提供与老年人实际需求相吻合的有效供给为目标。

如何解决空置率高的难题?

要养老机构解决控制率高的难题,需要多措并举。

首先是根据当前当地人口结构,老年人需求等方面,对养老机构的合理规划,合理布局;

其次是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要并重发展,将失能老人,高龄老人,作为机构养老的重点对象;

三是避免盲目追求床位数量增长,代之以有效供给为实施目标。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应当确立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需求满足指标;

四是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升有需要的老年人的服务购买能力;

五是明确规范养老服务标准并严格监督,让老人及其家庭能够放心在养老机构养老或接受养老服务。只有让老年人放心消费,才能激发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养老服务消费欲望,一旦消费对象普遍化、大规模化,我国养老服务业就能获得大发展,并最终取得保障与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减轻家庭成员养老服务负担、刺激消费增长与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放大就业空间的综合效应。

写下您的评论